博客分类

博客公告

博客日历

<<  < 2011 - >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用户登陆

最新文章

最新回复

最新留言

我的相册

我的博友

站点统计




友情链接

博客审查2007-9-11 13:36:00|By: 三国之北
写个日记还要审查?不知天涯博客网你要审查些什么东西?我发的日志审查了24小时都还没上线?文章很简单,不需要专家汇审.如果这样的审查效率,在博客市场竞争中,要想发展壮大,那真不容易!我试用过163和51博客,最后感觉浙博还不错.前段时间用用还挺好.没想到这么麻烦.不知浙博只需要三言二语的随笔装缀版面而不需要有深度,有社会意义的文章来充实?如果这样,在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市场环境下,以你漫长的审查体制,让网络博客失去了原先的随意,快速的个性化写作本意,注定你玩不大.
转:纽约解决住房问题的高招2007-9-8 9:13:00|By: 三国之北

从纽约廉价房政策看中国住房保障体系

住房保障问题已经成了目前中国房地产市场关注的核心,特别是解决城市低收入居民的24号文件出台后,社会上对该文件的反映更多是强烈。大家知道,这个文件对城市低收入者是一个特大的好事,政府总算把城市低收入者的住房考虑其政策的范围,把以往错误的政策重新调整。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由于该文件不是通过整个社会来讨论而仅是出自于几个精英分子头脑中,从而使得涉及到中等收入者住房问题时更远,更多为复杂。

对于城市中等收入者和住房问题,政府要不要关注,政府要不要管,是不是如果24号文件出台之后,有人所说的,现代的房地产市场是“市场归市场、保障归保障”,即城市低收入民众的住房问题,城市居民买不起房子,那是政府的事情;而房地产市场的价格变化,房地产开发生产什么房子,其价格如何,那么是市场的事情,政府不要管。其实,即使我们不把土地公有制这个基础前提考虑在内,看看美国纽约市政府对城市居民住房问题的处理,就知道政府对房地产市场要不要管,就知道房地产的住房保障体系包括了什么内容。房地产开发商及政府的职能部门不是一直在强调要与国际惯例接轨吗?在这里,就看看人家纽约市政府是如何做的。

大家知道,纽约算得上世界上第一大都市,据统计,目前,大纽约地区人口已经超过1800 万,纽约市区人口也高达700 多万。由于人多地少,住房问题自然是纽约人最为关心的话题。早在1971 年,纽约市制定了“421-a 房地产免税计划”,为住宅建设提供10年—15 年的税收减免来刺激房产开发。对投资贫困社区住房建设的开发商,这种免税政策甚至可延长至25 年。税收优惠期限主要根据住宅建设的地理位置确定。2006年,首次对该市实施了35 年之久的“ 421-a房地产免税计划” 进行重大调整。要求房地产开发企业大幅增加纽约市廉价房建设专属区的数量,并根据市场情况每两年调整一次。房地产开发商要想享受减税优惠,在专属区每建5套房就必须留出1套廉价房供低收入家庭居住。房地产开发商在专属区每建一栋公寓楼,都必须留出一定数量的配套廉价房,且不得将廉价房建在其他地区,以鼓励不同收入的家庭居住在同一住宅区。

可以说,这个政策对纽约住房市场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但是纽约经济发展,人口进一步增长,纽约市住房危机也日益凸现,许多中低收入家庭不堪重负。2005 年的一项调查显示,29% 的纽约人支付房租的费用已超过其总收入的50% 。住房状况也不容乐观。

面对房价让普通百姓越来越觉得难以承受,现任纽约市长布隆伯格2002 年上任伊始,就推出了令人瞩目的“新屋市场计划”。根据这项计划,纽约市拟在五年内耗资30 亿美元(2008 年前)新建翻修住宅6.5万套,重点解决中低收入家庭的住房问题。2005 年纽约市对这项计划进行了微调,将原先确定的五年目标提高到了6.8万套。此外,针对一些困难家庭购房时付不起首付款或购房手续费等情况,该计划还包括了“首次购房首付款补助计划”,对符合标准的中低收入家庭第一次购房予以6% 的房价补助。2006 年,纽约市决定将“新屋市场计划”从5年延长至10年(2013 年),为更多的中低收入家庭解决住房问题。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新建中低价房9.2万套,解决28万居民的住房问题。二是翻修旧住房7.3万套,其中,重点翻修那些政府补贴即将到期的住房,受益居民可望达到22万。

新计划主要面向中低收入家庭,其中68% 的住房用来满足那些低于地区中间收入80% 的低收入家庭的居住需求。其余32% 用来满足中产阶级和中等偏低收入家庭的住房需求。纽约市之所以能在廉价房问题上有如此大手笔,主要是与政府高层正确的施政理念分不开的。他们认为,为了确保纽约市的竞争力,解决与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住房问题至关重要。虽然这项任务十分艰巨,但只要努力还是能够达到目标的。关键是要确定住房问题在政府公共政策中的重要地位。纽约市高层认识到,如果没有政府的有效介入,根本不可能修建广厦千万间。因此,纽约市政府始终通过控制土地使用和设定住宅建设和维护标准监管私营市场的活动。

土地为建房之本。建造廉价房,征用价格公道的土地是关键。纽约市在这方面颇具创新精神。一是创新征用价格优惠的公有地产,通过征用其他政府部门闲置的土地开发中低价住宅。二是通过重新规划区域提高土地利用率,在土地资源利用不足的工业区,以及交通枢纽附近建筑稀疏的街区,通过适当增加密度多建廉价房。三是通过组建土地银行到私有市场购买土地。纽约市多管齐下筹措廉价房修建资金,包括“联邦政府低收入住房税收信用计划”、“发行免税市政债券”、“市政府低中收入专项住房补贴”以及设立专项信托基金等。

从纽约的廉价房政策来看,它是一个多层次的住房保障体系,不仅仅是以城市低收入民众,而是包括中等收入民众。在这个多层次的住房保障体系中,对不同收入居民的住房问题采取不同的政策。比如对于中等收入居民,政府所做的,一是通过政府的帮助让中等收入者进入房地产市场;二是政府通过政策的方式让房地产企业生产中等收入者有支付能力购买的住房。

而为了实现房地产能够生产中等收入者有能力购买的住房,政府从土地拍卖、土地规划、住房生产、信贷支持、税收等方式对房地产开发企业提出了各种要求及严格监管,并用硬性约束的方式要求房地产开发企业生产这种类型的住房。

也就是说,尽管美国的住房保障体系比中国健全,美国的房地产市场比中国房地产市场发达,但是对于城市居民的居住问题来说,美国房地产市场从来说没有过什么“保障归保障、市场归市场”,而是把保障与市场融合在一起,政府如何通过市场来帮助居民解决住房问题。但是,这里还有一个根本性的区别,美国房地产市场是以私有土地为前提的,但中国房地产市场是以公有土地为前提的、是以共产党领导为前提的。而美国的前提应该是房地产市场完全市场化,政府不需要做太多,但不是这样,美国政府做了。而中国的前提,则中国居民本身就对住房问题的解决是具有绝对之权利,因为房地产开发商所使用生产住房的土地每一个中国公民都有一份权利,这种天然的权利谁都是不可剥夺的。因此,中国的房地产市场并不应该是完全的市场化市场,而且是把中国每一个公民的利益融合在其中的市场。现在所谓的房地产市场“双轨制”既不符合房地产市场发展之逻辑,也背离了中国土地公有的基本原则。

还有,纽约应该算得上是世界上最有竞争力的城市,但是这个城市的政府从来就没有说过要把纽约市房地产价格的推高来把那些中低收入者赶出这个城市,并由此来提高城市竞争力。反之,在纽约市的官员看来,为了确保纽约市的竞争力,解决与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住房问题是至关重要的。也就是说,城市房价过高,不仅不会提高该城市的竞争力,反之会严重削弱该城市的竞争力。因此,政府就得出台相关的政策让房地产企业生产绝大多数居民都有能力购买的住房,而不是让房地产市场成为一个投资炒作的市场。而且,在他们看来,尽管要解决纽约市城市中低入居民的住房问题是一个十分艰巨的任务,但他们正在通过各种努力在达成这个目标。而且,在他们看来,要达成这个目标,关键的就是要确定住房问题在政府公共政策中的重要地位。也就是说,由于住房问题是城市居民最为重要的问题,它涉及到方方面面的利益,政府就得把这个问题作为一个重大的公共政策,让整个城市每一个居民集思广益,是能够找到解决问题的好办法的。可以说,就现有的条件来说,纽约市的政府都能够做到,国内政府条件应该比此好十分、百分了,中国地方政府岂能做不到呢?

总之,尽管解决城市中收入居民的住房是现代城市政府一个十分巨大的任务,但是比中国的条件来看,应该比美国的政府强十分、百分,但是美国政府做到了,中国城市政府更多应该做到而是做得更好,比如很简单,纽约能做到每5套住宅中就有1套低价房,中国政府同样可以做到,开发商要想拿到地皮,想获得政府减免税收的政策优惠,就必须先满足政府开出的条件——在指定区域内,每年新建一定量的适合中低收入人群居住的低价房。但是,目前中国的房地产市场为什么与居民的需求相关太远,关键是我们房地产市场发展模式、我们政府对房地产市场发展之观念与认识,没有走上真正以人为本之路,没有让中国房地产市场发展真正成为每一个中国居民住房条件改善的根本,关键是我们许多房地产政策没有成为公共政策。

转载:http://blog.sina.com.cn/s/blog_46f41dcf01000cet.html

房价真没法控制了吗 2007-9-1 13:38:00|By: 三国之北

     830,杭州市国土资源局端出了今年最大的一次“地产大餐”———七个地块、出让面积将近700亩。在经过一系列的角逐后,上述地块均被开发商收归囊中,出让总价达到56.36亿元,高出其出让底价32亿元。

     此次拍卖的地块均位于杭州近郊区,其中3738号地块均位于西湖区转塘镇,地理位置十分邻近,这两地块的住宅(设配套公建)用地部分面积达到154.11亩,与该地块相邻的是于720动工的“新帝?朗郡”项目。但7号地块的拍卖还是让开发商大跌眼镜———在经过31轮的激烈竞争后,该地块被金都房产集团以11亿元拿下,楼面价9688/平米———与该地块相邻的“新帝?朗郡”项目,曾经创造了转塘区块的的最高楼面价4620/平方米,同样在该地块附近的一个在售楼盘,价格只有7000元左右。显然,“地王”的记录又一次被刷新。

    其余5个地块的拍卖也同样竞争激烈,34号、39号、40号、41号和42号地块成交价分别达到9.16亿元、3.8亿元、3.2亿元、15.4亿元和6.7亿元,其中楼面价最高的为9020/平方,最低的为4262/平方,而这些价格,几乎都逼近乃至超过了周围在售房产或二手房的价格。昨天的七个地块的出让总价,达到了56.36亿,这也是今年杭州土地出让市场上最大的一笔单。

    而上个月初,房产巨头雅戈尔也在杭州拿地,创下楼面价高达15712/平方米的房地产新高,这几乎改写了整个房地产企业在杭州拿地的历史。

     看到这样的新闻,我在想,现在或未来准备在杭州购房的人们,将为这56亿最终卖单!政府真要把房价降下来其实也不难:请把地价降低,然后限定销售价!或将将土地大部分划出来推广租房。国有银行的资金直接交国有企业直营国民住房项目。试点居民租房制度,逐步缩小商品房的投放量。毕境,这样,银行风险也小很多。卖不起的人很多,但租不起的,毕竟少数。这才是根本之道。为了几个GDP,失去天下民心,特别是没有享受到社会主义分房政策的年青一代:大学毕业,也没分配,没也分房,全凭自己智慧和诚实劳动,却永远卖不起现在的商品房政策下的基本住房!在还没彻底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情况下,接踵而至的就这是批可怜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将面临在城市里卖不起房子,结不了婚的现实问题。不知政府可有解决扩招后的这么多留在城市的大学毕业生们的居住问题之预案!广州市长说得真好,这不是一个经济问题,政治问题,还是社会问题。封建的大唐时代,杜甫就呼吁: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俱寒颜。可惜现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我们,我们不禁要问:我们与杜甫何异?!

    党不是说中国特色的市场经济是有计划的市场吗?那就动用动用计划手段,而不是一味的加息等财政货币调节手段.要知道,所加之息最后还是一分不小的落在购房者身上.这一政策固然能挡住极小部分炒房者或囤地者的欲望,却更将更大的真正需要住房的工薪层加大了购房的难度.君不见,调控一次,房价就涨一次吗?可见这一方法未能从根本上控制房价,相反,却调紧了社会资源,相应的调高了房价!越调老百姓越无法承受房子之痛!物以希为贵,这是必然的经济规律。越调,资源看上去越紧缺,能不引起资源价格的上涨吗?高中学过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的人都知道,难道政府这么多的所谓专家,学者,能不知道?别在骗老百姓了!如果这点行政能力也没有,就换人吧。反正我们也没选举权,直接接个能为维护我们这类群体(青年人)权益的人来解决这个问题。要不然,还不如真正的做些实事,将有限的国土资源拿出来推行租房政策,让更多的百姓别再当商品房的奴隶或是连当奴隶都变得可望不可及!以租代售的政策,记得还向杭州市政府问计于民破解“七难”中提过,可惜12345研究研究后就没声音了。

    租房政策至少有以下几个方面正面作用:

    1、彻底解决炒房问题;

    2、最大限度的利用国家信贷资金,降低银行房产信贷风险;

    3、让大部分人租得起房子(租期与产权相同,相关措施可跟进)

    4、减少开发商中间环节,返地与民,还利于民。

    5、获得全民拥护,体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6、加强中央集权,减少官员腐败。

    不利因素:

        地方和国家税收减少。

    配套措施:

    1、适当开征租房税(国家控制关乎民生的房价而非开发商和地方政府来左右中央政策)

    2、引导城市公民租房居住,更变中国人民几千年来要拥有一套房子的习惯,有利于节约社会和国家资源。将购房或炒房用的资金,引导国内投资或个人创业。

    我想国家少几个GDP增长,但换来的却是天下民心,何乐不为?更何况,房款转化为个人创业款,获得的税收可能会大于房地产为国家创造的GDP数据!何不一试?看香港电视,我们知道香港警察的收入是算高,但他们也大多租房住,香港且能如何,大陆,有何不能?好在,建设部的有识这士开始注意到了,但愿天下寒士在没有享受到社会主义分房政策的情况下,能够享受一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成果,,获得一席小屋,好歹,也那是个“家”!那就是天下人之幸。

   我们在声讨不良开发商和腐败官员的同时,我认为,喜欢捕风捉影的媒体,在这场调控大战中,没有很好的发挥媒体的责任,而集体沦为高房价的鼓动者,是引起社会资源紧张,促进高房价持续上涨的一个主要因素.特别是热衷于报道土地拍卖,开盘跟踪报道的媒体与记者,你们的行为,起到了推波助澜,直接误导市场资源紧缺,搅动房价上扬的后果.媒体为了获得开发商的整个版面的广告费而不沦软硬兼眼,论为开发商的枪手而与人民利益和国家利益背道相驰.同样的市场行为,各种拍卖,开张,多了,为什么对于楼盘你们这么情有独钟?就像近期物价上涨一样,今天报道这个东西涨价了,明天报道那个涨价了,老百姓看了报道,能坐得住吗?哄抢的后果是什么?相信媒体不是不知道.当政府在市场经济中保持中立的时候,媒体更多是一个社会公平与公正的监督者,而不应是一个纯粹的商业机构和奸商.特别是对于关乎国计民生的吃住行问题或产品,国家应立法禁止或颁发行政命令,禁止大众媒体对于楼市这一市场产品保持市场中立,不得进行宣传报道.宣染或吹捧市场价格,以维护正常的市场秩序与楼市的健康发展.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页次:1/1页  10篇日志/页 转到:
天涯博客欢迎您!